地址:曲阳县羊平开发区
电话:137-2229-9971
传真:0312-4315899
http://www.yigutongdiao.com
孔子致力于培养士和君子,即为实现仁政、德治培养人才,他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曾提出“文质彬彬(外表形貌和思想品质配合恰当),然后君子”的主张,认为表里一致才能算是大雅君子。因此,他的教育方针是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认为仁人必须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求仁的意志,就可以求仁而达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说志士仁人宁可牺牲生命来保卫仁的原则,不可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原则。体现“仁”的外在形式是“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能约束自己,自我克制,使自己的日常行动都合于礼。而“不学礼,无以立”。
在具体的教学中,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诗》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典礼、讽谏、言语和赋诗言志等各个方面。孔子教授《诗》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主,如他评价《诗》的第一篇《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学《诗》可以锻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上记载各国君臣赋诗引诗共达二百五十一次之多。当时的士大夫如果不能赋诗,就要被人瞧不起。有一次,他对弟子们讲解《诗》教的重要意义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他看来,读《诗》不仅可以鼓舞情绪,还可以观察风俗民情的盛衰,可以建立相互间的谅解,可以讽谕或批评时政的得失,甚至还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以至从政事君,认识自然界中的鸟兽草木。孔子强调学《诗》的目的,实质上还是为了从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指出学了《诗》要能灵活地应用,如果单是死记硬背,而不能据以处理国政,又不能独立地运用于外交,即使背得再多,那又有什么用呢?孔门弟子中最善于外交活动的子贡,就是学《诗》能用的代表人物,因此曾受到孔子的称赞。
《春秋》成书于孔子去世前二年,是他亲自编著的。孔子以当时的《百国春秋》为蓝本,将各国“史记”中的主要大事统于一体,先作为教材用,后来才整理成现今的传本。《春秋》中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定名分,寓褒贬,微言大义,是孔子对学生们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