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曲阳县羊平开发区
电话:137-2229-9971
传真:0312-4315899
http://www.yigutongdiao.com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33] ,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 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 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 阳明先生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以及方法论来教会我们心存良知,为善去恶,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