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曲阳县艺谷园林雕塑有限公司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谷新闻资讯ff行业信息行业信息
泥塑教学中的造型问题

时间: 2021-01-06 15:14:36     来源: 石雕|铜雕|不锈钢|园林景观雕塑

泥塑作为学习雕塑造型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艺术类院校中,雕塑的学习也基本是从泥塑开始的,可见学习泥塑是进行雕塑造型的必要训练。因此,泥塑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了学习雕塑造型的重要环节。本文是笔者在泥塑教学中涉及到造型方面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泥塑的造型方法

    在许多人眼里学习雕塑的人很健壮但又是很脏的,因为他们要经常摔泥、做泥塑。初学者往往觉得做泥塑很有趣,或者很好玩,用一块块的泥巴随便捏捏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形象,好像可以包罗万象。但当你真正学习了泥塑之后,才觉得泥塑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其法,泥塑也不例外。

    在当代,中国各艺术类院校关于泥塑的教学大都是沿袭了法国及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基本训练方法,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传统雕塑,但大都局限于宗教雕塑和陵墓雕刻,且关于雕塑的理论著述与文献少之又少,因此人们也就缺乏很好的学习和继承那些实践的理论。在谈泥塑造型之前首先我们来了解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造型艺术?简言,造型艺术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当然雕塑也属于其中之一了。泥塑也就是用粘土做出的在空间中具有美感的形象来表达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

    那泥塑应该如何造型呢?如何去观察对象呢?这就涉及到观察方法的问题了。在泥塑造型伊始,一般会有一个临摹或写生的“模特”,做为对象来锻炼造型能力。在整个造型过程中,观察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知道雕塑与绘画是有很大差别的,绘画是在两维空间内完成,或画在画纸上或画在画布上。但雕塑是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形体。虽然说绘画能通过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空间感觉,但它从根本上说毕竟不是三维的空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常见的素描、油画、版画、国画、平面设计等等。在二维的平面上要想表现三维空间一般可以通过构图、线条、比例、透视、虚实、色彩等因素来实现。而到了三维的空间内要想把模特表现的比较充分或到位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需要从各个角度看都与模特相一致。

    首先,关于对模特的整体观察。

    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未动手做泥塑之前,我们要把模特的整个体量形态做到心中有数,就如北宋的文与可画竹子一样,要先做到“胸有成竹”。而在现实的泥塑学习中,学生们往往不注意整体也不会从整体去观察,尤其在刚开始做泥塑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到局部,被局部细节所吸引。就拿做泥塑头像来说,学生们在做泥塑时总是急于做眼睛、鼻子、嘴巴等细节,认为把这些地方做出来泥塑就“像”了,其实不然,他们连一个头像的基本形体都没有把握住,怎么能做出一个生动传神的泥塑头像呢?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内在的结构、形体、关系都不准确,外在的琐碎东西又会有什么用呢?如果说整个头骨的形体都是不准确、不严谨的,把眼睛、鼻子、嘴巴做上去能做准确吗?到头来不还是得铲掉另做吗?即使是某些局部跟模特的特征稍微有点相似,看上去有点像模特了,但是“像”不一定就是好的,这只不过是抓住了模特的局部或个别特征而已。我觉得这种所谓的“像”带有很大的残缺性和局限性。只是一味追求“像”在泥塑的基础教学中是不被允许的。霍波洋先生在《我选择了一种雕塑人生》一文中曾提到过鲁迅美院老师对于观察上的认识:“观察是一种认识上和艺术上的选择”——杨为铭;“不要把模特看复杂了”——杨美应;“凝聚”——郑惠南……①。泥塑的基础教学是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只有掌握整体观察的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去概括形体,才能在形体的认识和把握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关于泥塑的表现手法。

    泥塑的表现手法可以是多样化的,或严谨或粗旷或细腻或凝练……其实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表现手法是由写生者根据自己对模特的感受、或者为了表现特定模特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表达写生者内心情感和表现模特的基本特征的一种体现形式,而重要的应该是在表现手法上,一定要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要做到高度的概括和整体。也就要说从大处着眼,善于归纳和概括形体。西安美院邢永川教授在雕塑教学时曾经说过:“大、大、大,你就是大师!”他指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从大的方面、从整体上去把握住形体,雕塑才会显得浑厚、凝重、富有表现力,毕竟雕塑是要靠纯粹而整体的形体去塑造的。“罗丹说:什么是雕塑?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就是雕塑;滑田友先生说:做雕塑的手法是:把高点压下去把低点填起来;王临乙先生说:雕塑本身要有光的流动,不能使光受到阻挡。这些都是强调的整体感…… ”。② 在把基本的形体关系抓住了、做到位了,再去进一步的深入,再去体现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才是应该的。

    第三,关于临摹和写生。

    作为一个初级入门的学生来说大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一临可胜千百看”③,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临摹。临摹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对一些经典作品的审美认识。临摹的时候有一个要求就是尽最大可能去模仿原作,无论是形体上还是表现手法上,力求与原作一样,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又能让学生们领略作品的经典之处,从而学到一些表现技法,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塑造水平。至于泥塑的写生要练习的内容就比较多了,一般过程是先从泥塑头像开始,然后是半身胸像、人体、人体挂布、着衣人像等等,间或还穿插衣纹练习、浮雕等课程,也都是为了从基础上锻炼学生造型能力的,扎实的泥塑基本功是雕塑创作以及进行雕塑社会实践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泥塑造型的风格

    就泥塑造型的风格来说它和广义的雕塑差不多,大致可以分为写实风格和抽象风格,只不过材质是泥土而已,当然作品在完成后是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转换成其他材质的。

    通常开设的泥塑基础课程其基本要求大都是用写实风格来完成,写实风格的雕塑表现内容常见的有人物、动物、普通的生活物品等等,其实但凡是依照现实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客观性的塑造并能符合雕塑的基本特征的作品应该说都是写实雕塑。写实雕塑在城市雕塑、纪念性雕塑和肖像雕塑中较为常见,它能够带给人们较为直观的艺术形象,能充分表达作者的艺术创作内容以及作者丰富的创作情感,因此写实性雕塑在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抽象雕塑则多见于雕塑创作之中。它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雕塑艺术是艺术家情绪或者感觉的映视。在生活中抽象雕塑常见于城市雕塑、园林小品和架上创作等方面。抽象雕塑较之写实雕塑更为含蓄和委婉,它利用形体在空间中的变化向人们传达着特殊的情感。它对于人们的内心来说是含蓄的,但又是令人难以割舍的,它略带着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它有一种让人发自本能的去用心灵感受和体会它的魅力。

    不管泥塑的造型风格是抽象的还是写实的都是为了充分的表现对象的特征,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感受,作者在表现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用什么样的造型风格。

    另外,近几年还出现了另外一种雕塑风格的新提法,那就是写意雕塑,写意雕塑是把中国国画的写意性因素融合到雕塑造型之中,让作品呈现给人的是一种隐约、委婉而又富有诗意的情境,这种类型的作品要求作者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同时还要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这种风格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是很有力度的,吴为山先生的很多作品足以说明这一点。譬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群雕》、《墨魂黄宾虹》、《行吟中的林散之》、《齐白石像》、《弘一法师》等等。

    泥塑造型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泥塑造型的基本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形体比例准确,结构关系协调。这一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做泥塑头像还是半身像、全身像、人体,都要有准确的比例关系和结构关系,准确的比例关系能使所做对象感觉起来更加协调、得体。结构关系也是泥塑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出对象和提升塑造能力。第二,能够学会并运用雕塑的基本表现手法,充分表达出对象的体量感和空间感。第三,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要达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练习和提升。第四,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探索和挖掘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这一点是在有一定的雕塑基础以后再去追求的方面。

    当然这些要求只不过是笼统的概述。在具体的泥塑教学中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积累前人的经验,在遵循雕塑基本的造型规律之外慢慢去探索和发掘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语言。就拿泥塑人体来说吧!泥塑人体是泥塑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造型训练,也是很重要的训练。很多学生在做人体时,只是一味地拼凑,把头、胸、四肢等人体各部位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塑造,到头来人体做的死板僵硬,各部分缺乏联系,整体关系不协调,没有一点生气。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人体呢?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先生把整体与基本形体的关系比喻为“穿糖葫芦”的关系,也就是要把人体的头、颈、胸、骨盆、四肢依照人体的动态线给贯穿起来,让各个部分的关系协调。鲁迅美院雕塑系赵大钧老师也曾说过:“穿插座落”,的确如此,人体也就由几大块构成,如何能让这几大块关系协调、处理手法整体统一,也就成了我们平时训练的重点。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会抓关键,做人体的时候也一样,记得石村教授在教我们做人体时曾说过:人体的这几大块,除了四肢外最灵活的部位有两处:一是脖子,再一个是腰,只要把脖子和腰的扭转关系、穿插关系把握好了,那整个人体的动势把握起来就容易得多了。